智能穿戴产业链
一、产业界定
- 穿戴式智能设备:覆盖智能手表、手环、AR/VR头显、智能光学眼镜、TWS耳机、智能服装(含健康监测面料)、智能运动装备(如智能跑鞋、健身追踪器)等日常穿戴终端。
- 医疗级穿戴设备:包括动态血糖仪、心电监测仪、无创生理指标监测设备等,具备医疗级数据采集与健康管理功能。
二、产业发展
2.1 产业规模

图1 2023-2034年全球智能穿戴市场规模情况(十亿美元,含预测)
资料来源:Precedence Research,艾思数研整理
2.2 产业周期
-
产业孕育期(20世纪50~80年代):智能穿戴设备的思想与概念在此阶段萌芽,早期产品多为科研院所的概念性成果,尚未实现量产。其技术缘起与博彩场景相关:20世纪60年代,麻省理工教授开发出用于提升轮盘赌胜率的可穿戴计算设备;1975年,世界首款手腕计算器Pulsar引发流行;1981年,高中生Steve Mann研发出背包式计算机控制摄影装备,成为早期智能穿戴的典型雏形,此时参与主体以科研人员为主,产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。 -
产业萌芽期(20世纪80年代~2012年):该阶段行业特征为企业数量少、技术驱动明显,产品形态单一且市场接受度低。1991年,卡内基-梅隆大学推出工程维修用智能穿戴设备VuMen1;1999年,Steve Mann研发出初代智能眼镜EyeTab,较Google Glass早13年;2006年,耐克与苹果合作推出运动数据同步套件Nike+ iPod;2009年,Fitbit首款产品掀起运动健康设备热潮。学术领域,麻省理工、卡内基梅隆等机构成立专项实验室,IEEE于1997年举办首届智能穿戴学术会议,推动技术研究走向活跃。 -
产业发展期(2013年至今):2013年起,智能穿戴产品获市场认可,技术成熟度提升,产品向多样化发展,大批企业通过自研、代工等方式入局,产业集中度低但集聚趋势明显。Gartner技术成熟曲线显示,2013—2014年智能穿戴技术迎来爆发期,市场需求与资本热度显著上升,结合技术演进与市场规模扩张特征,当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,正从技术探索向商业化应用加速迈进。
三、产业链分析
3.1 产业链图谱

图2 智能穿戴产业链图谱
登录平台查看完整产业链图谱:http://idr.elseide.com/industry/industry-report
3.2 上市公司
3.2.1 产业链上游
表1 智能穿戴产业上游相关上市公司
3.2.2 产业链中游
智能穿戴产业中游的上市公司涵盖了智能穿戴设备的制造与组装,以及相关的研发与销售。这些企业,如华为、小米、荣耀等,不仅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表现突出,还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创新,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功能。富士康工业互联网、立讯精密等企业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具有显著优势,为智能穿戴设备的高效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保障。同时,奋达科技、佳禾智能等公司则专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生产,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。
表2 智能穿戴产业中游相关上市公司
3.2.3 产业链下游
智能穿戴产业下游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应用和服务领域。科大讯飞、九安医疗、乐心医疗等企业通过语音技术、人工智能以及医疗级智能穿戴设备,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健康监测、数据分析及语音交互服务。卡路里科技则打造了智能运动生态,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运动体验。博士眼镜作为布局AR眼镜最早的眼镜零售商之一,提供了线上配镜服务和线下渠道网络,满足了消费者对智能穿戴设备的需求,推动了智能穿戴设备在健康、运动和日常使用场景中的应用和发展。
表3 智能穿戴产业下游相关上市公司
评论